FacebookInstagramTwitterYouTubeEmail

師大附中校友管樂團

HSNU Alumni Windband (HSNUAWB)

從軍樂隊轉型為室內管樂合奏,附中管樂隊迄今已走過一甲子。附中的社團活動本就十分豐富,加上音樂性的活動-無論是比賽、管樂節或音樂會-更讓管樂隊的日子更加多元;同時兼具的校隊身分,更讓樂隊參與過總統府偕同樂隊、2003年與台中女中共同代表台灣前往日本濱松國際管樂節暨日本吹奏樂大賽演出、2014年與2019年兩度前往日本九州宮崎參加當地的街道音樂季等等。

愛好管樂的校友們在1993年籌辦首次校友團音樂會,但後續曾囿於各種資源不足讓樂團一度停擺數載。可喜的是,有著一群堅持「我們一定要有校友團!」想法的學長姊共同努力,終於讓校友管樂團在千禧年之際重新運作起來。

1999年9月8日,復團的校友管樂團舉辦了音樂會,音樂會名稱就是後來許多年我們仍沿用著的【Back to the Stage】。隨著行政組織日益完善,2005年樂團於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正式立案登記,樂團也試著跨出台北市演出。我們曾經在屏東海生館讓豆腐鯊伴著我們演奏,也曾經在日月潭演出當地伊達邵部落的耆老的飲酒歌,樂團的足跡已走過金門、花蓮、高雄、台南、屏東、南投、新竹等地。2012年,樂團跨出國門前往韓國濟州島國際管樂節演出三場室內、外的演出。2019年,樂團於國家音樂廳舉辦復團20周年音樂會。

歷經草創初期的休團、或是疫情期間不得不的暫停,樂團走過超過二十個年頭,我們深信音樂更能是一輩子的興趣。我們期許自己莫忘初衷,記得十六歲時自己對音樂的熱情。雖然進入人生的下一階段,我們有更多的責任需要扛起,也或許不再有那麼多的時間能夠聚在一起團練。

從二十歲的樂團走向下一個二十年

附中管樂隊的成員雖然多為普通班學生,但畢業後各自精彩,也自然培植出音樂專業工作者,這也讓我們有好幾位「樂團自產」的指揮家、演奏家與作曲家,甚至樂團行政與舞台技術人員等等。除了長笛、單簧管、雙簧管、薩氏管、低音號、法國號、小號、長號等各種管樂器的協奏曲以外,我們也與附中校友合作過小提琴協奏曲爵士鼓協奏曲。而在樂曲中運用女聲獨唱、手風琴或是西班牙民謠吉他,甚至改用國樂器取代斑鳩琴,都是我們曾經的合作與嘗試。

校友們年紀跨度超過三十年,除了校友團裡的多位青年指揮陳君笠、黃瑀萌、楊瑞玲、張顥嚴歷來的投入,樂團持續邀請不同的指揮家蒞客席帶來更多驚喜與火花。迄今已邀請鄒基華、張穎中、盧幸瑜、周雯雯、張詠順、吳建銘、王戰、陳仁智、林公立、陳一夫、葉樹涵、段富軒、郭聯昌、林天吉許瀞心等指揮家合作過歷經新冠病毒的新日常,2022年由作曲家安東·奧考德 (Antón Alcalde) 親自指揮演出《第一號交響曲:黑潮》(Symphony No. 1 'Marea Negra') 與《海浪》(Nalu) 的灣首演,也是我們首次與外籍指揮的合作經驗。

數著過去經歷的七千多個日子,我們已陸續帶來了許多歐洲作品在臺灣的首次演出,包括:狄梅 (Johan de Meij) 克列茲姆歌謠卡茲奇歌謠集、海斯 (Nigel Hess)倫敦新景、費蘭 (Ferrer Ferran)阿爾巴序曲》、佛斯特隆( Timo Forsström)《首都生活莫爾 (Øyvind MOD)《大腦漩渦等。2019年適逢校友管樂團復團二十周年於國家音樂廳演出,委託校友作曲家陳昶安創作信號曲起點》與《法國號小協奏曲》兩首作品,並邀請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法國號首席王濟揚學長擔任獨奏

立足於斯,放眼明日。

相信樂團未來能將更多樣豐富的管樂作品帶給大家。

記得十六歲的自己」

附中人對母校的情感經常被其他身邊不是校友的朋友們視為近乎狂熱的宗教信仰。但不得不說,這座「杜撰的城堡」是真真實實的在我們十來歲時就成為我們的人生路途中的道標,陪著我們一直長大。即使工作或學業可能有著諸多紛擾,即使可能身處海外,但這群平時各自遠颺的夥伴們,總是近乎固執地的在行事曆中留下一個位置。

不為了別的,只是想在夏天的時候,再次「走過四方、回到附中」。也終於,我們發現夏日裡一場場的音樂會,其實都是相同的儀典,召喚出十六歲時的自己。而我們更相信,無論你是否曾經也是一位管樂人,相信一定也曾與我們同樣經歷過十六歲的青春-屬於執著、淚水與感動的時間。

2019年7月攝於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音樂廳